首頁 > 五行博物館巡禮 金木水火土,今天想逛哪個館?
 博物館巡禮 五行博物館巡禮 金木水火土,今天想逛哪個館?2023 年 08 月號

 

 

五行博物館巡禮   金木水火土,今天想逛哪個館?

 

清朝時期,台灣巡撫劉銘傳在率領工人修建鐵路時,偶然在基隆河發現了金砂,開啟了金礦採集的歷史。在日治時期,台灣總督府引進了現代化的機器設備,使得金瓜石的產金量躍升亞洲第一,只是隨著資源的耗盡,採礦也被完全廢止。

 

黃金博物館   記錄台灣黃金歲月

金瓜石地區曾有兩處金礦露頭,因形狀似南瓜,被稱為大金瓜和小金瓜,也是金瓜石的名稱由來。由於1890年修建鐵路時意外發現了金砂,溯河而上至金瓜石而驚奇地發現了礦脈,清朝的礦業局也因此成立,經歷了日治時期與戰後時期,金瓜石一直為亞洲黃金採礦業的重要產地,可惜在1987年採礦被完全廢止後,金瓜石逐漸成了人氣衰退的山城。
所幸山城並沒有因此被遺忘,2004年開幕的黃金博物館,是台灣第一座以生態博物館概念為主的博物館,致力於保護金瓜石和水湳洞地區的自然環境、礦業遺址、景觀和歷史文化遺產。園區包括黃金館、煉金樓、金屬工藝館、四連棟、太子賓館、本山五坑等眾多設施,民眾可參加坑道體驗、淘金體驗等活動,透過文化再造成為美麗山城,也讓更多人認識金瓜石的黃金歲月。
黃金館的前身,為台灣金屬鑛業公司的採礦辦公室,除了展示老照片、歷史文獻,以及當年的坑道模型,讓民眾能一窺金光山城的面貌,另外也展出140顆種類豐富的礦石,並根據地質調查來介紹台灣的金礦以及金鑛脈生成的過程。而煉金樓過去曾是煉金工廠,為一棟兩層樓的磚造建築,也曾經是日治時期的「金瓜石旅館」,現展示著當年的煉金歲月故事。另外可動手玩的淘金體驗區,則位於黃金館3樓,每日有3個場次,可至黃金館售票亭買票以及在場次開始前5分鐘在售票亭集合。

 

台灣原是充滿豐富原始林相的綠色海島,卻經歷血淚森林的大伐木時代,滿山滿谷的扁柏、紅檜、樟樹等珍貴樹種,被當成了搖錢樹遭大量砍伐,日治時期的三大林場(阿里山、太平山、八仙山),最後增為全台十二大林場,砍伐超過5千萬立方公尺的林木,除了林業外銷外,造紙也成了附加產業。台灣自1990年禁伐天然林開始,木業與造紙業也往永續發展的路上邁進。

 

樹火紙博物館   保護森林的手工紙

在1959年由陳樹火與陳賴鳳嬌夫婦所成立的長春棉紙廠,是埔里目前僅存手工造紙的最大工廠,手工紙選用的材料為常年生植物如稻草、竹漿、雁皮等,不會對森林造成破壞以達到環保的理念。1990年,夫婦倆不幸遭遇廣州白雲機場空難而雙雙離世,為了發揚陳樹火生前的願望,後人打造一座紙博物館,讓更多人了解手工紙的製造與推廣紙藝,在當時財團法人長春棉紙基金會(現更名為財團法人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)籌備下,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在1995年正式對外開放。
在長安東路上的著名伴手禮名店犁記對面,隱身在一般騎樓民宅內的博物館,一進門就可感受到別有洞天的氛圍,建築團隊將4層樓的傳統狹長形街屋改造成博物館,運用地形將樓梯設置於中庭,中庭成了各兩層樓的挑高空間,每層樓也擁有前後寬敞的展示場所。博物館入口處為服務售票與商品販售,後方則可參觀大型造紙機器、工具;2樓為特展,目前展示著與北美館合作的展《崎》,透過這個計畫傳達紙業的構思與設計脈絡以及幕後花絮;3樓為常設展,將台灣的造紙歷史以及各類紙原料有套完整的介紹與體驗摸索;4樓則為開放的屋頂空間,並定時開放老師教學,讓民眾也能體驗手工造紙的樂趣。

 

 

乾淨的水,來自於現代化的水道系統,說起台灣水道的歷史,就不得不提起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衛生工程顧問──威廉‧巴爾頓(W.K. Burton),其學生與助手濱野彌四郎也被譽為「台灣水道之父」,他們帶領團隊為各地進行了水質與水源的調查與設計,建設水道設施來取代傳統取水方式。


台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 早年建築巧思

台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同樣由巴爾頓等人在1902年規畫,將台南地區的水源與水質進行調查分析,以重力排水方式來建設台南水道,耗時10年而成。該水道提供了市區民生用水大段時間,直到1982年烏山頭水庫、曾文水庫、潭頂淨水廠等陸續完工才功成身退,並於2005年被指定為國定古蹟。
2019年正式開放參觀,走入園區,映入眼簾的,即為綠意盎然的花園區,現仍有兩株自日治時期所栽種下來的琉球松,過去還曾規畫為高爾夫球場。博物館區則分為A、B、C館,A館為1952年增建的快濾池室,其功用是使用粒狀濾料對原水進行快速濾淨,以便截留水中懸浮固體、細菌、微生物等雜質;B館則為日治時期所建的快濾筒室,是棟磚造承重牆結構系統的廣間型建築;C館則為1922年啟用的送出唧筒室,整體空間除了主要的唧筒室之外,還包括設備維修室、凝氣室、火力發電室及變壓器室等,為提供唧筒機動力的相關設備。


西漢時期的《尚書‧洪範》中對火的形容:「火曰炎上,炎上作苦」,把五行抽象化,並推演到其他事物:像是堪輿中的火對應著南方,中醫裡的火對應著心臟和小腸,漢代思想中的火則代表著禮。在藝術創作中更是不可或缺,上千度的純青爐火可以燒陶、還可熔製玻璃,不過對火的運用當然也得小心。

 

鶯歌陶瓷博物館  台灣首座陶瓷博物館 

福建泉州先民在19世紀來到鶯歌,發現鶯歌尖山附近所盛產的黏土非常適合做陶,因此就地取材並開啟了窯業製造,曾經是台灣陶業使用窯爐種類最多的地方,包括以木材為燃料的傳統瓦窯、包仔窯、蛇窯、登窯,以煤炭或重油為燃料的四角窯,後發展成以煤氣為燃料的瓦斯梭窯與電熱的電窯,後來還有隧道窯與自動窯等。百年來的歷史,鶯歌生產的陶瓷也是產品種類最多樣的地方,到鶯歌老街動手做陶器、逛陶藝大街,也是許多人的回憶之一。
2000年正式開館啟用的鶯歌陶瓷博物館,至今已邁向第23個年頭,不僅是台灣第一座以陶瓷為主題的博物館,除了推廣與教育台灣陶瓷文化不遺餘力外,也積極與國際交流合作,並開放國際藝術家駐村等計畫,每年度更推出不同的藝術活動像是陶瓷市集、鶯歌藝術季等與民眾共襄盛舉。該館擁有地上三樓與地下二樓的設計,除了規畫常設展與特展外,也透過實務圖文和互動元件來讓觀者認識台灣製陶文化與歷史,以及在工業與精密陶瓷的應用。

 

⋯更多精彩內容,請訂閱《TO'GO泛遊情報》雜誌第304期(2023年8月號)

 

購物車    |        |    聯絡我們    |    Q&A    |    廣告刊登    |    隱私權條款    |    版權聲明    |    網站地圖
請輸入您的E-MAIL訂閱或取消電子報:
電子信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