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 > 鐵砧山 充滿傳奇色彩的大甲地標
 藍天綠肺 鐵砧山 充滿傳奇色彩的大甲地標2021 年 10 月號

 

 

鐵砧山 充滿傳奇色彩的大甲地標

 

來到台中西北角的大甲,除了遠近馳名的鎮瀾宮和在地美食,更不能錯過匯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的鐵砧山,此處自古傳說甚多,曾名列台灣中部八景之一,也是大甲的地標、台灣氣候南北分界線,山頂有數十平方公里的平錐狀平地,遠望就像一方巨型打鐵砧,因而得名。

 

人文歷史

鐵砧山古稱「銀碇山」,乍聽之下總讓人誤會是座寶山,實則地形險要,昔日為軍事重地,是大甲地區的唯一制高點,海拔僅236公尺,卻是台灣西部海岸線平原最高的一座山。上面有明鄭時期的劍井、建於清朝的國姓廟、抗日標誌江山萬里碑、近代的廢棄軍事碉堡等,充滿傳奇人文色彩的歷史遺跡。

 

插劍誓天源源不絕──劍井
鐵砧山上最具傳奇色彩的非劍井莫屬,也可以說因為有劍井,才讓鐵砧山聞名於世。這口古井位於南邊山腰處,直徑約3尺,井水深度僅約1尺左右,但卻清澈見底、源源不絕。漢學家鄭明璋為此井吟有一詩:「孤忠延正朔,大義絕親寰,舳進紅毛海,劍沉銀碇山,功高凌衛霍,壽短嘆張關,一脈泉猶在,漢官何日還。」
相傳在明永曆16年(清康熙元年,1662),鄭成功率兵自台南北上,行經鐵砧山時被當地土番圍堵,糧食短缺、水源幾乎斷絕,全軍苦不堪言,士兵一個個倒下,束手無策下,鄭成功拔劍插地,跪地祈求上天說到:「天若助我鄭軍部隊,平安歸去,此寶劍插地,必得甘泉。」隨後地面裂開、寶劍下沉,泉水隨之湧出,鄭軍士氣大振,歡聲雷動,土番見狀驚駭不已,便落荒而逃,鄭軍得以解圍離去,鄭成功的寶劍也沉入地底,如今插劍處形成一井,歷經三百多年都不曾乾涸。
如此具傳奇歷史的焦點,以往由於高聳的擋土牆遮蔽,使過往遊客較難找到劍井所在位置,因此台中市政府觀光旅遊局在去年投入$2,500萬預算,推動「大甲鐵砧山設施改善工程」,並在今年8月中旬完工開放,將劍井周邊整修為開闊的開放空間,增設與歷史結合的解說導覽設施,並在必經道路旁加上「劍井」兩個大字提升能見度,讓往來遊客一眼就能知道劍井所在位置,想錯過都難。

紀念鄭成功──國姓廟
《淡水廳志》記載:「鐵砧山有靈祠,其山下有靈泉。」其中靈泉即是劍井,而靈祠指的就是開台聖王祠,簡稱國姓廟,主祀延平郡王鄭成功。在相關的歷史文獻資料中,並沒有記載國姓廟確切的創建時間和創始人為何,僅略知約建於清雍正年間,大甲鄉民感念鄭成功屯田大甲,開墾撫番,並留下神跡劍井,而集資興建國姓廟。
清光緒11年(1885),大甲巡檢余寵等人在劍井上方的平台處重建,立有「開台鄭國姓」碑記。台灣光復後,地方人士陳財福、張重振、柯天來等人提議,再次遷址重建於山腰處,建築形式為仿羅馬式圓形屋頂,以寺廟來說相當奇特。原址則留有「開台鄭國姓」五字古碑,但在1961年被磨掉重刻成「慶祝國姓廟落成」,甚為可惜。

 

 

 

藝術生活與自然美景

鐵砧山名列小百岳,但這裡山勢不高,離市區和交流道都很近,交通方便且步道好走、風景優美,近年還陸續建設各種設施,適合各年齡層,特別的是這裡人潮並不多,就算是假日前來也不會覺得擁擠,隨時都能上來走走放鬆身心靈。

 

雕塑廣場結合生活與藝術
鐵砧山上的遊客中心前,有一座大型的雕塑公園,這是由鐵砧山文教基金會推動,力倡「每年每戶五百元、子孫欣賞五百年」活動,透過當地居民的捐款參與,共同建設鐵砧山,打造一座戶外美術館。這些作品都是由國內雕塑專家所創作,放進鐵砧山的自然美景,讓藝術融入了生活之中。


太陽之門
所有作品中最大也最醒目,為名雕塑家郭清治的作品,被文建會列為台灣地區重要的公共藝術,還登陸於1999年法國出版的《20世紀鐵雕回顧》,獲得國際至高評價。
此雕塑也被列為最佳環境雕塑典範之一,透過不鏽鋼材質反射作用呈現出異次元效果,原本只雕刻在花崗岩上的圖像,經過鏡面的反射後,在不鏽鋼也出現相同的圖像,連同四周的景色也會投射進去,成為作品的一部分。不鏽鋼和花崗岩的組合,代表科技與自然的融合,也是現代與歷史的傳承。

朝顏
取自然元素中「林」的概念,將野林、綠地、繁花等象徵自然的精神納入不鏽鋼作品思考,特別選朝顏花(俗稱牽牛花)所代表的花語:守時、勤奮,有鼓勵向上的正面意涵。


⋯更多精彩內容,請訂閱《TO'GO泛遊情報》雜誌第284期(2021年10月號)

 

購物車    |        |    聯絡我們    |    Q&A    |    廣告刊登    |    隱私權條款    |    版權聲明    |    網站地圖
請輸入您的E-MAIL訂閱或取消電子報:
電子信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