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 > 文藝小山城 走訪歷史聚落寶藏巖
 歷史建築 文藝小山城 走訪歷史聚落寶藏巖2021 年 07 月號

 


文藝小山城   走訪歷史聚落寶藏巖

在繁華的公館鬧區旁,有一處台灣少數僅存的活眷村,這裡乘載了台北過去幾十年的歷史記憶,以「自力造屋」演繹出錯落複雜的特殊地景而著名。每個人對於寶藏巖都有不同的情感與認知,有人認為這裡是特色景點、文創聚落,或是一個暫時的棲所、落腳處,但對某些人而言,這裡卻是心中認定的一生歸宿。

 

寶藏巖寺

在進入寶藏巖聚落前,一定會先看到寶藏巖寺,因靠山崖而建,所以稱為「巖」,也稱石壁潭寺、觀音亭,是一座佛道兼容的寺廟,主祀觀音佛祖,曾經是文山地區的重要佛寺,也是此地區泉州安溪移民的信仰中心。

 

台北最古老佛寺之一
來到寶藏巖寺,可以發現門口有三根矮石柱,上面刻著「昭和十四年二月建之」,讓人直覺誤以為這裡建於日治時期,但其實寶藏巖寺的年代更加久遠,根據文獻記載,應是建於清乾隆年間,後來歷經多次修建,目前我們所見大多都是晚期改建之物,但還是能找到部分石柱、石雕、木雕、石碑等清代原物,值得細細探訪。
寶藏巖寺歷年來的擴建與整修,缺乏整體的設計統合,因此工法和構建的風格混雜不一,呈現拼裝的樣貌,也造就另類的建築特色「廟中廟」,新廟體將舊廟體完全包覆,讓我們在室內就能近距離欣賞舊廟體的屋頂雕飾造型。也因為多次整修的關係,讓寶藏巖曾經一度被取消古蹟資格,但歷史無法掩蓋,清代的原物並沒有消失,故於1997年,又被台北市政府公告為市定古蹟。

 

歷史見證
17世紀康熙年間,清朝打敗明鄭統治台灣,移民陸續來台,部分移民沿著新店溪上岸,在現今景美、公館一帶登陸拓墾,寶藏巖寺便是由此地區的移民者所興建,期望能守護新店溪往來的船隻,許多懸掛於門旁或柱子上的楹聯,多為泉州安溪移民信眾之落款,為安溪人開拓景美及公館一帶之見證。
到了日治時期,由於地勢與地理位置,寶藏巖曾設有高炮部隊,山麓也有數個地下碉堡與駐軍兵臺。國民政府來台後,這裡延續軍事要塞的身分,成為北區司令部的軍事要地,出入受到管制,這也讓寶藏巖寺幾乎停擺,直到1960年代解除軍事管制後,寺廟信仰活動才得以持續發展。如今,受到時代與社會文化的變遷影響,寶藏巖慶典規模已不若往昔。

 

 

 

特殊聚落樣貌

寶藏巖聚落泛指從寶藏巖寺附近延伸出的歷史聚落,主要由60及70年代所興建的違章建築形成,這些建築依照當地山勢地形而建,蜿蜒錯落,羊腸小徑穿梭其中,宛如迷宮般複雜。


聚落型態歷史建築
從歷史面來看,寶藏巖聚落的核心價值在於「自立造屋」,早期這裡的軍民將新店溪的鵝卵石一擔擔挑回來,一同建造自己的家園。早已拆除的軍營是老一輩居民對寶藏巖的共同記憶,但仍然可以在某些角落找到當年軍事重地的痕跡,因此寶藏巖的歷史,與廟、軍營及不同時間來到的居民息息相關。
但寶藏巖的發展其實並不順遂,因為大多是違建,聚落曾經面臨拆遷問題,並發生保存抗爭運動,幸好因風格獨特無法重現,2004年正式被登錄為台北市第一處聚落型態的歷史建築,並由台北市文化局策畫改革,如今以「國際藝術村」之名對外呈現。

 

文化交融處
寶藏巖在結束日治時期及國民政府來台初期的軍事要塞身分後,遺留下的倉庫被附近居民接收成為住家,許多榮民也來此搭建或承租違章建築,福和橋興建後,公館成為台北與新店、中永和之間的交通樞紐,因此湧現移民潮。老榮民、城鄉移民、外籍配偶、學生租屋等眾多族群匯聚,寶藏巖成為跨越多元文化的另類社區,最多達到200戶左右。

 

⋯更多精彩內容,請訂閱《TO'GO泛遊情報》雜誌第281期(2021年7月號)

 

購物車    |        |    聯絡我們    |    Q&A    |    廣告刊登    |    隱私權條款    |    版權聲明    |    網站地圖
請輸入您的E-MAIL訂閱或取消電子報:
電子信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