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 > 武漢肺炎病毒宿主追蹤戰
 封面故事 武漢肺炎病毒宿主追蹤戰2020 年 04 月號

 

 

武漢肺炎病毒宿主追蹤戰

 

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武漢肺炎,在進入2020年後疫情快速擴張,現在我們除了要積極對抗這種可怕疾病外,還要知道病毒是從何而來?又是如何感染到人類身上,未來才能積極防範病毒再次襲來。目前雖有諸多跡證,推定武漢肺炎是由原生於蝙蝠的病毒,經中間宿主穿山甲後傳染人類。但真相真是如此嗎?其實不論是站在防疫或保育的角度,下此結論都言之過早。

 


病毒宿主追追追

繼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(SARS)與2012年中東呼吸症候群(MERS)後,此波武漢肺炎疫情,是第三次冠狀病毒大流行。隨著武漢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,不少專家試圖去釐清這種讓人聞風喪膽的新型冠狀病毒,源頭究竟來自何方。

 

解開武漢肺炎病毒身世之謎
2月22日,中國官方在記者會上宣布,武漢肺炎病毒的來源,是武漢一家海鮮市場非法銷售的野生動物。後來又有諸多科學家發表研究,他們發現新型冠狀病毒與某種蝙蝠的冠狀病毒,在基因序列上一致性達96%,推測源頭宿主可能是蝙蝠,之後在穿山甲身上,也被找到相似度高達99%的病毒基因,蝙蝠與穿山甲就此成為眾矢之的病毒源頭。
在蝙蝠跟穿山甲身上找到病毒,就代表牠們是禍首嗎?到目前為止,蝙蝠的確是最有可能的來源,而穿山甲背黑鍋的機率則比較大,但就算蝙蝠是天然宿主的源頭,蝙蝠其實也是十分無辜的,這得從蝙蝠非常獨特的演化過程來說起。


天然病毒庫,蝙蝠如何與病毒共生
蝙蝠這種動物,可以說是得天獨厚。最早的蝙蝠可能在中生代晚期(約1億4,000萬年前)就已出現,這也表示,蝙蝠已經歷過相當長的演化時間,並發展出相當強的環境適應力。另外,蝙蝠習慣群居,就算是不同種的蝙蝠也經常住在一起,這樣會造成一個後果,那就是不同的蝙蝠相互感染不同的病毒。有研究者發現,一群蝙蝠身上總共會帶有400種基因變化的冠狀病毒,所以蝙蝠聚集的地方,可以說是一個超大的病毒培養皿。
有趣的地方是,縱使有這麼多的病毒在身上,卻鮮少有蝙蝠因為這些病毒生病。科學家推測,由於蝙蝠在飛行時需要消耗大量能量,這樣的高代謝率,讓身上的免疫細胞無力再去發揮效用,使得蝙蝠在被病毒感染後,並不會產生如發炎或白血球增多等免疫反應。也就是說,蝙蝠雖然容易被病毒感染,但牠們也演化出跟病毒和諧共生的方式。而這種強健的體能,或許也可以用來解釋,為何蝙蝠的壽命與體型相同的哺乳動物相比,長到不可思議(蝙蝠平均壽命達30年,老鼠僅2年)。

 

 


福氣盈門蝙蝠

在西方,蝙蝠是黑暗與邪惡的象徵,在中國,卻又寓意著福氣富貴,形象如此矛盾,加上蝙蝠總是來無影去無蹤,更讓人摸不著頭緒,不知牠究竟是妖氣沖天的嗜血之物,還是能招福氣的吉祥神獸。

 

 

地球上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
蝙蝠是世界上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(鼯鼠僅能滑翔),因為長得獐頭鼠目,很多人以為蝙蝠就是會飛的老鼠,其實跟老鼠相比,蝙蝠在演化上跟人類還比較接近,就有科學家推測,蝙蝠可能是在數億年前,由狐猴演化而來。當時狐猴們為了生存可能需要更高超的跳躍技能,進而在胳膊與身體之間長出了皮膜,在天擇作用下,皮膜越長越寬,越長越厚,最終變成了現在這樣具有完整功能的翅膀。
目前全世界已經演化出多達一千二百多種蝙蝠,除了兩極嚴寒之地,蝙蝠廣布於地球上每個角落,而且群集數量龐大。蝙蝠就體型而言,可分為大翼手亞目和小翼手亞目兩類。前者就是所謂的果蝠或狐蝠,約有一百八十餘種,主要分布在非洲、亞洲和澳洲的熱帶與亞熱帶地區,體型通常較大,靠著視覺和嗅覺尋找果實和花粉為食。
後者的體型較小,但種類繁多,有千餘種,這類小蝙蝠擅長以超音波偵測環境與捕捉獵物,大部分物種以昆蟲為食,也有覓食無脊椎動物、小型脊椎動物如兩棲類與魚類,或植物的果實和花粉的,另還有3種以溫血動物的血液為生的吸血蝙蝠。
蝙蝠大概是最常被誤解的野生動物,由於過去對蝙蝠的生態習性了解有限,導致人們的害怕或厭惡。事實上,絕大多數蝙蝠都是以昆蟲、果實與花粉為食物,對於抑制害蟲、幫助植物傳播種子、傳授花粉都有很大的貢獻,可以說是維持生態平衡的好幫手。

 

面臨絕種危機的台灣狐蝠
分布於台灣的蝙蝠共有36種,其中台灣特有種有9種,而特有亞種有4種,多數棲息於中、低海拔之岩洞、隧道、闊葉林中。台灣地區的蝙蝠,以台灣狐蝠的體型最大,張開雙翼的時候,可達1公尺寬。然而,這種屬於台灣特有亞種的大蝙蝠,卻正面臨著絕種的危機。
台灣狐蝠背部與腹部毛色為暗褐色,頸肩部有環金黃或乳白色的短毛,頭顱碩大、眼睛明亮,有著突出的嘴部,鼻型類似犬狐類。不比其他蝙蝠繁殖力驚人,台灣狐蝠一年僅生一胎,一胎也僅生一隻,族群繁衍不易,加上棲息地被破壞,目前台灣本島已罕有台灣狐蝠蹤跡,僅剩龜山島、綠島與花蓮有觀測到的紀錄,但數量也非常稀少,不比1970年代光是綠島就有2,000隻,現全台可能剩不到100隻,是亟需投入保育工作的瀕危物種。

 

⋯更多精彩內容,請訂閱《TO'GO泛遊情報》雜誌第267期(2020年4月號)

 

 

 

購物車    |        |    聯絡我們    |    Q&A    |    廣告刊登    |    隱私權條款    |    版權聲明    |    網站地圖
請輸入您的E-MAIL訂閱或取消電子報:
電子信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