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 > 台南鹽水 文化散步漫遊月津好風光
 周休提案 台南鹽水 文化散步漫遊月津好風光2021 年 01 月號

 


台南鹽水 文化散步漫遊月津好風光

 

提到台南鹽水,許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蜂炮,但除了這項享譽國際的民俗慶典外,鹽水也是個充滿人文色彩、歷史建築和銅板美食的特色小鎮。人稱「一府、二鹿、三艋舺、四月津」,其中月津便是鹽水,可見其在台灣古老城鎮中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。

 

歷史悠久──護庇宮
護庇宮又名鹽水媽祖廟,根據廟志記載,建廟時間可遠溯自明朝,但在更早之前,漢人及平埔族居住時便建有草厝供奉福德正神,並在天啟元年(1621)建磚造福德祠,到了天啟3年(1623),鹽水當地糖郊崇興行從福建湄洲朝天閣迎來一尊媽祖,即今日奉祀的開基三媽,又稱糖郊媽,與福德祠合併,改為媽祖祠。
永曆16年(1662),鄭成功部將率眾開墾鹽水時,將隨軍的媽祖入祠合祀,在鹽水日漸繁榮後,因依賴港口,對媽祖的信仰也更加盛行,當時的郊商又陸續從對岸迎來數尊媽祖,也都同樣入媽祖祠合祀,到了康熙55年(1716),信徒將媽祖祠改建,並命名為護庇宮。
走入殿內,老舊的雕刻、匾額、石碑、神像等,隨處可見歷史文物,一般遊客不用知道建廟歷史,也能感受到護庇宮的歷史悠久。在廟裡的石碑上可發現,護庇宮於清朝乾隆、同治、光緒年間皆有重修或改建,日治時期因推行皇民化,日人意圖廢除台灣本土宗教信仰,護庇宮遭到破壞,所幸媽祖神像被搶救保存,一直到1959年再度重建,如今依舊是鹽水地區居民信仰的中心。

 

風光延續──永成戲院
永成戲院成立於1945年,是當地的三大戲院之一,但其前身並非戲院,而是主人黃直經營的「永成碾米廠」,日治時期因與日本政府合作,累積大量官商人脈,生意興隆。但在經歷二次世界大戰時,碾米廠被美軍轟炸波及,燒毀近三分之一。
受戰火重創後,黃直將剩餘三分之二的碾米廠改建為戲院,並沿用碾米廠的名稱,命名為「永成戲院」,正式開幕後,靠著之前累積的強大人脈,永成戲院順勢成為鹽水政商名流的聚集地,也因為如此,戲院在播放一般電影外,還會請戲團來演出,非常具有特色。
雖說永成戲院在當時是鹽水最具規模的戲院,但仍敵不過時代變遷,收入下滑的影響下,在2000年正式歇業。後來,台南市政府接手重新整修,保留了當時戲院的布簾、檜木座椅、電影放映機和相關器具等,也可在這裡找到早期影片膠捲和影視歌星的簽名。現在永成戲院已成為一個多功能演藝廳,可播放電影,也可作為歌仔戲和布袋戲的戲場,年節時還會播放懷舊老片,館外也有搭配兔子的電影相關裝置藝術,老少咸宜。

 

 

 

中西合併──天主聖神堂

許多遊客來到鹽水,覺得最有趣的地方,應該就是這座中西合併的天主聖神堂,明明是西方宗教場所,外觀建築卻是東方廟宇式,走入內部,更是大開眼界,說這裡是中西合併的極致也不為過。
1955年,德國籍方濟會士胡國臨神父來到鹽水鎮,開啟傳教工作,並建立臨時教堂,在信徒漸增後擴建,也是今日祭天殿的前身。到了1986年,在舊堂原址重建了這座濃濃中國風的聖堂,並命名為「祭天殿」。
參觀天主聖神堂可以感受到早期神父們的用心,為了拉近當地人與天主教之間的距離,除了建築外觀,連內部的彩繪都完全東方化,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名畫《最後的晚餐》,從人物、器具到食物都有考究,人物是東方臉孔,桌上的餐具是筷子,食物是包子,最特別的是具神格人物才有的光環,唯一沒有的就是叛徒猶大,細節非常豐富,除此之外殿內還有更多漢化的畫作,值得花時間慢慢品味。

 

百年小鎮嚐美食
來到台南,吃美食絕對是必備行程,鹽水更是不能錯過的美食天堂,除了種類繁多,價格也是經濟實惠。在鹽水,很適合一邊漫步老街巷弄,一邊探訪道地美食老店。如果懶得到處尋找也沒關係,在永成戲院與月津港旁有一處
「鹽水觀光美食城」,近30個攤販匯集絕大多數在地小吃,讓遊客在這裡便可一網打盡,省時又輕鬆。


⋯更多精彩內容,請訂閱《TO'GO泛遊情報》雜誌第276期(2021年1月號)

 

購物車    |        |    聯絡我們    |    Q&A    |    廣告刊登    |    隱私權條款    |    版權聲明    |    網站地圖
請輸入您的E-MAIL訂閱或取消電子報:
電子信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