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 > 海和清風 蘇澳漁港舊情綿綿
 周休提案 海和清風 蘇澳漁港舊情綿綿2019 年 10 月號

 


海和清風   蘇澳漁港舊情綿綿

以漁業為生的蘇澳,有著依山傍海、天然海灣的地形,在台灣歷史洪流中更占有一席之地。清領時期由清軍率先到蘇澳開拓蘇花古道、日治時期則開拓南方澳,從山到海,留有不同的「清代」風格、「和式」風氣,而依靠著太平洋,微微海風中,帶著豐收漁獲的味道,漁港撐起蘇澳人的生活,讓我們跟著清風、和風、海風探尋蘇澳。

 

日暖和風

 

金刀比羅神社遺址奉拜日海神
在日本各海港很常看見祭祀金刀比羅大神的神社,總本宮就位在香川的金刀比羅宮,廣受漁民、海上作業員、海軍等人崇奉,神社境內處處可見跟船相關的繪馬、御守等,且每年也會舉辦海上保安廳的掃海隊殉職者的慰靈祭,地位有如台版媽祖。
而在日治時期,1926年南方澳第一漁港落成之際,總督府大力推行漁業移民計畫,因此有相當多的日本漁民在那一時期進駐,同時將這守護海路之神一併帶來台灣。當時台灣至少有六處被證實曾興建金刀比羅神社,分別位於淡水、高雄、基隆、大林、和美與蘇澳,根據1943台灣總督府文教局編印資料記載,蘇澳砲台山的這座金刀比羅神社是在1927年4月20日鎮座。
現在上到砲台山已經無法看到金刀比羅神社的主體建築,因國民政府來台後,急於抹滅日治時期所留下的信仰,將鳥居、神社主體拆除,僅剩下周邊的石柱、石燈籠、石桌椅等留存著。而原本的參道第一層平台以下的階梯,也在開設蘇花公路時被拆除,若不是瞧見位在山崖邊的神社門柱,很難發現這裡曾有一座神社。

 

蘇澳神社遺址殘念皇民化
除了海上移民的信仰,根據台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編印的《台灣に於ける神社及宗教》記載,蘇澳市區內應還有一座由官方興建的蘇澳神社。1940年,日本政府為了推行皇民化運動,開始將台灣從殖民地轉成國土內地統治,加上台灣民眾普遍有信仰,因此興建神社,促使宗教轉移也是當時的撫民政策之一。
原蘇澳神社位於現在的蘇澳國中,主要祭祀明治天皇、北白川宮能久親王,且每年11月3日為神社的例大祭,是當地區域最重要的盛事。不過神社後來同遭國民政府毀壞,留下大批石燈籠
座於校園內,至於一對中國南方式石獅造型的狛犬則移往蘇澳張公廟。

 

 


銀鹽海風

 

南北澳討海文化館快樂出航去
南方澳因黑潮與地形的關係,有優良豐富的漁場,因此1923年日本人在建造南方澳第一漁港,並引進了鏢丁挽、巾著網等捕魚方式,不論是漁夫跟旗魚「釘孤枝」或者運用拖曳網捕撈飛虎魚的技術,都讓蘇澳的漁業快速發展。南方澳討海文化館,就收集了這些古早的捕魚器具,讓遊客可以深入了解以海為生的蘇澳,有著什麼樣的過去,而如今又如何在生態與捕撈漁業中取得平衡。
討海文化館也會不定期舉辦各種出海活動,他們與當地漁船合作,帶著遊客一起體會討海人的海上漂流,民眾也能近距離看見漁夫們與大海拼搏、奮力捕魚的場景,偶爾還能幸運遇上鯨豚等海上嬌客跟您打招呼,參加過的人對於體驗行程都讚不絕口。

 

南北澳媽祖分靈護軍民
開發較早的北方澳原本是個小漁村,不過1974年海軍於此建立中正軍港後,村民已全數搬移到南方澳生活,唯一留下的是清朝嘉慶年間建立的北方澳進安宮媽祖。現在媽祖廟依舊在,不過守望的從漁民變成海軍,因此有了海軍媽祖的暱稱,軍方也打造了一尊Q版媽祖。但想要來參拜可不容易,平日僅開放團客預約參訪,假日則有固定時段,需先換證後由軍方押車陪同進入,抵達北方澳進安宮後,更要注意遵守軍方規定,不要拍攝宮廟正對面的軍港畫面,將美景好好留在眼底。
而南方澳的進安宮則是在村民請願下,由北方澳媽祖分靈而來,並建立另一座進安宮,吸引各地信眾慕名而來。相較北方澳進安宮的樸素,南方澳的進安宮就顯得貴氣,不只有一尊金面媽祖,還有使用信徒捐贈的珊瑚寶石所雕刻而成的寶石媽祖,並已安座10年,今年舉行特殊的海上媽祖巡禮,幾乎上百艘大大小小的船隻,這天桅桿上掛著令旗,通通跟著媽祖遶行了南方澳外海一圈,搭配碧海藍天的景像,實在壯闊。
南方澳進安宮前的漁港,更是熱鬧非凡,海產豐饒,秋天更是饕客尋鮮而來的季節,不僅有肥美鯖魚,還有鮮甜秋蟹,各家海產餐廳林立,想要嘗到新鮮海味的您,可到漁港一一比價,找到最合理的價格飽餐一頓。

 

⋯更多精彩內容,請訂閱《TO'GO泛遊情報》雜誌第262期(2019年10月號)

 

 

購物車    |        |    聯絡我們    |    Q&A    |    廣告刊登    |    隱私權條款    |    版權聲明    |    網站地圖
請輸入您的E-MAIL訂閱或取消電子報:
電子信箱: